close

“在上海受到最好教育,根在這裡”

原標題:“在上海受到最好教育,根在這裡”編者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去年11月分別增選瞭16名和1


原標題:“在上海受到最好教育,根在這裡”

編者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去年11月分別增選瞭16名和18名外籍院士。他們是來自哪些領域的專傢?對促進中國科技進步做出什麼貢獻?本報記者專訪瞭其中3位在上海工作的外籍院士。他們對上海充滿感情,不僅對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作出貢獻,還提出瞭不少真知灼見。



■本報記者 黃海廢塑膠原料|廢塑膠原料處理



“這是我發出的第一張新名片!”顧敏院士話語中透著興奮和喜悅。記者接過名片一看,除瞭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亞聯邦研究委員會桂冠教授和澳大利亞皇傢墨爾本理工大學副校長以外,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也赫然在列。

從小在青浦區朱傢角長大的顧敏,198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應用物理系,1988年獲得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光學博士學位。一提到上海,他倍感親切:“我在上海受到瞭最好的教育,我文化的根就在這裡。”



在納米材料中實現五維光存儲

塑膠熱融押出


“聽說過燒刻光盤嗎?這實際是在光盤裡打瞭一個個的‘坑’。”顧敏向記者說起他研究的光存儲技術。日常生活中的DVD和CD光盤要想存儲更多的音樂和圖像,需要在光盤上打出一個個“坑”,用光來儲存信息,這就是燒刻。要想把光吸收的能量最大化,就要在一個“坑”裡盡可能放更多“點”,這個“點”越小越好。藍光的光點比紅光的光點儲存的信息更小,因此出現藍光儲存技術。

顧敏首次在納米材料中實現瞭五維光存儲,突破瞭藍光DVD三維存儲的技術瓶頸,他發明的雙光束超分辨存儲技術,使得一張DVD 的存儲量可相當於1萬張DVD的存儲量。這一成果在2009年以封面形式刊載在國際權威科研期刊《自然》上。

“目前全世界3%的能量被用於大數據儲存,再過20年,數據越來越多,把全世界開發的石油用來發電都不夠。”據介紹,現在的大數據一般用磁盤存儲,這種存儲方式讀寫速度快,但消耗能量大,一般隻有三五年壽命,需重新存儲。因此,顧敏在2013年發明雙光束超分辨存儲技術。使用這一技術的光盤,不僅容量大,且單點消耗的能量非常低,使用壽命可達到上百年。這在大數據時代具有非常實用的意義。

顧敏對現代光學顯微成像術的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他是雙光子熒光共焦顯微學的發明者之一,該技術被生物學界視為非常重要的高空間分辨顯微技術。顧敏在《科學》《自然》《自然光子學》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超過450篇論文。

廢塑膠熱熔處理|廢塑膠熱熔押出


想在滬推進“三維立體顯示器”



“我是看著上理工新的光電大樓造起來的!”顧敏笑著說起他和上海理工大學的合作。記者見到顧敏時,他正和上理工太赫茲研究課題組熱烈討論問題。太赫茲是一種有很多獨特優點的輻射源,可用於檢測食品安全、藥品、危險品和爆炸物等。

顧敏還想在上海推進“三維立體顯示器”項目。目前的三維立體顯示器,名為三維,但實際隻有10度的視角,還需戴眼鏡。顧敏團隊現在可以做到50度的視角效果,接下來他希望能做到不戴眼鏡,顯示器厚度隻有頭發絲的千分之一。

多年來,顧敏致力於推動中國光科技發展及中澳之間的科技合作,卓有成效地推動中國生物光子學和納米光子學的成長和發展。他先後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和首批國傢千人計劃(B)。



開展納米光子學研究首選上海



“我是中國培養的土博士,對此我非常自豪。”顧敏給記者講述他在澳大利亞做博士後的經歷。那是1988年,他第一次見到鼠標,不知道怎麼用,被人當面嘲笑。當時澳大利亞和美國的GPS項目合作,需要編程把衛星信號引下來,盡管這和顧敏的專業沒什麼關系,他卻自告奮勇完成編程,且一直用到現在。“這正得益於我在中國所受的紮實的基礎教育。”顧敏後來成瞭第一位華裔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

顧敏是我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他一直感嘆受益於這個大時代。“我博士畢業後就出國瞭,在澳大利亞培養瞭50名博士。但我心裡一直都牽記著,上海是生我培養我的地方,要對傢鄉做出更大貢獻。”接下來,顧敏將會在上海開展納米光子學的研究。“納米技術是個精細活,上海肯定是我首選的城市。”

顧敏建議,上海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時,既要抓基礎研究和原創發明,也要重視產業化,真正做到產學研全鏈條發展。他建議,上海應該培養更多的科學傢和工程師,使他們擁有堅實的基礎科學知識和創新能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zbvb78655 的頭像
    hzbvb78655

    喬治的採購名單

    hzbvb786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